在第四套人民币50元的纸币上面,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身份,奏出了万里黄河最华彩的乐章。壶口瀑布被作为“国家名片”印在人民币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黄河一遇到吕粱山,便折身南下,在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交界处,仿佛被两岸的苍山束上了“紧身衣”,滔滔河面由原来的数百米宽陡然缩减至几十米,沿着河槽轰然坠落,形成了大名鼎鼎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主要是靠流水侵蚀形成的。瀑布的基点会一直往上游移动。大约一百万年前,壶口瀑布并不在吉县和宜川交界处,而是远在下游65公里的龙门。由于地壳运动,龙门岩层发生了断裂,形成东西方向的断层,自北向南的黄河流经断层时形成了瀑布。自打形成开始,在夹杂着大量砂石的河水对河床的下切侵蚀下,瀑布一直没有停止过向上游退移的脚步,这种现象在地貌上被称为“溯源侵蚀”。据估计,在溯源侵蚀作用下,壶口瀑布仍在不停息地以每年三四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历史上,壶口瀑布河段自隋朝以来曾发生过十次干涸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壶口瀑布的衰弱之年,年5月15日至6月3日,壶口瀑布竟然断流了。现在来到壶口,还能未睹其景先闻其声,远远便能听见河水咆哮犹如惊雷,没有比面对壶口瀑布,更能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的地方了。在壶口瀑布往南4公里处,有一旋湾,这里河面宽阔,水流舒缓,这就是著名的壶口古渡。渡口东岸,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桑林,所以当时该渡口被称作采桑津。后桑林被毁,渡口又改称“船窝”。至今,在东岸石碣上,尚有拴船石孔数百个。这些遗存静静地追忆着当年商贾往来、贸物力流的忙碌场景。元初,蒙古大军攻占吉州后,为了渡兵,组织山西人在壶口瀑布下游架设了一座铁索桥,这是壶口一带黄河上第一次架桥。那时候,黄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货运主要依靠黄河,黄河水运相当发达。但是,由于壶口瀑布的落差高达30余米,无法行航。船到壶口必须把货物卸下,把船拖上东岸,绕过瀑布,再推入水中续航。由于每年有数千条船只经过壶口,这样明清时期就在壶口东岸形成一个重要的水旱码头及码头集镇。码头集镇店铺林立、客商如云,钱庄、当铺、染店、盐店、客舍、药铺、饭店等应有尽有。在壶口瀑布风景区内,主要的人文景观除上文述及的元代铁索桥、明代码头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采桑津遗址外,还有清代长城遗址和抗战时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克难坡旧城遗址等。这些景观全部集中在黄河东岸,是山西人积极发展壶口经济的历史见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