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崔晓林
▲丰水期的黄河壶口瀑布陕西段崔晓林/摄
一股股细小的溪流,自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玛曲湿地生长、聚集,渐渐汇成大河,浩浩荡荡向东奔涌——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初起清澈无比,在流经中国西北的荒凉沟壑时,河水因裹挟泥沙而变得浑浊。
黄河呈“几”字形,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千百年来,黄河流域水患多发,规整这条重要但性格不羁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让它恢复原始的壮丽,继而造福华夏,其难度可想而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方针指引下,黄河生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七次会议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通过,并于年4月1日起实施,这在黄河治理历史上意义重大而深远。
“地上悬河”亟须治理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全长公里,水面落差有米,流域的总面积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中既有富饶的河套平原,也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顺地势而行,造就了千回百转的水域生态。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经大片的戈壁、沙漠和风沙区,中部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每年大量泥沙流入黄河,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更在汛期洪水泛滥,其生态环境异常脆弱。
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有一部分沉积在河床之下,导致河道不断抬高,以至于中下游的河床高度比地表高出很多,黄河因此也被称为“地上悬河”。
11月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态宝藏,流域内拥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如三江源、秦岭、祁连山、六盘山等,承担着涵养水源、防治荒漠化、水土保持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由于黄河流域涵盖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一直以来,整体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风险。
黄河历史上决堤、改道、洪灾频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给两岸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对此,有专家认为,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黄河“水少沙多”引起下游河道淤积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小浪底水库运行、上中游工程拦沙和暴雨减少,近年来黄河泥沙明显减少。
10月27日,河南省洛阳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徐健(化名)向《法人》记者表示,黄河下游城市广布、人口密集,一旦真的发生决口,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因此,党中央从长远和全局出发,把治理黄河、确保黄河长久安澜摆在首位,是十分正确的。
“母亲河”旧貌换新颜
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依黄河而建,明清时期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但12年前,记者去碛口古镇采访时,眼前的景致却让人心酸——古镇破败腐朽,垃圾遍地,岸边的缓坡上,低矮的民宅挤挤挨挨,不远处的黄土高坡边缘,老旧而简陋的窑洞群显得极为惹眼。村民告诉记者,窑洞可以长租给游客,租金是每月5元钱。
黄河水缓慢流过古镇,夕阳把坐在岸边抽烟的老人映成剪影。“老乡,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早上切蛋蛋,晌午煮半半。”老人用山西方言回道。一旁的年轻人向记者解释:老人说的是早上把土豆切开吃一半,剩下一半中午吃。
年10月,记者去陕西延安出差。工作之余,在当地朋友陪同下,从宜川县出发,驱车公里,跨过黄河,再次来到碛口古镇。
11年后的碛口古镇,变得让人认不出来。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李家村当年破败不堪、始建于明清时期的窑洞,在保持原始布局、“修旧如旧”基础上被重新打造。极具西北特色的窑洞群,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11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在这黄河岸边的弹丸之地,碛口古镇华丽转身,人与自然、人与山水完美和谐。
古镇的小巷里,手工艺匠人在专心刻木雕,小孩子在追逐嬉闹,游客在徜徉、拍照,炊烟在小巷深处袅袅升起……眼前的景致,令人恍惚来到了江南的乌镇、周庄。
而这仅仅是黄河岸边无数人间烟火的一簇小火苗。
在甘肃兰州,黄河穿城而过,城中心最著名的黄河大桥上,夜晚游人如织,两岸霓虹梦幻,商业繁荣;在陕西宜川县壶口瀑布景区,咆哮如雷的巨大水流彰显着黄河的力量;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流动的河水如舒缓的交响曲,深情地告别大地,流向海洋。那金黄的河水与湛蓝的海水交汇,蓝黄分明,久久不愿融合。岸边大片的滩涂被保护起来,丰富的植被和水草,令吸引候鸟前来安家。
如果说旧时的黄河是一首命运交响曲,那么近10年来,它所演奏的,就是一首高亢激昂的“新时代进行曲”。
10年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治理成效日益显著,也成为生态治理的一大亮点。
“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这曾经是陕西省米脂县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但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如今的米脂县沿黄河各村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沟壑里面修梯田,黄土坡上种树木。如今的米脂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8%,林草覆盖率达到75%,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山东济南,实现了从鱼虾绝迹到水清鱼跃的蜕变,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的样板。
今年6月,时隔60多年,中华鳑鲏这一种群再次在山东济南小清河被发现,罕见物种的回归,成为小清河水生态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有力证明。
不仅如此,近年来,济南不断加大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呵护母亲河水体健康。
年,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黄河河道问题集中整治,黄河流域35个地表水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4.3%,劣Ⅴ类断面占11.4%,黄河干流9个断面水质全部为Ⅱ类及以上。
同样在年,黄河中游陕西段干流水质为优。这一年,陕西共排查排污口个,其中黄河流域个,黄河干流个存在问题的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
一直以来,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突出矛盾。黄河流域以其占全国2%的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创造了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流域高质量发展,正成为越来越多沿黄省区的生动实践。
黄河治理进入法治新时代
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作为一部流域专门法,黄河保护法直面水沙不平衡、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以法之名护佑母亲河安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黄河流域传统产业比重偏大,能源、重化工、煤炭、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多。这种产业结构不仅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问题,而且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的高风险。对此,黄河保护法作出明确规定,禁止在黄河干支流岸线管控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黄河干流岸线和重要支流岸线的管控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黄河保护法的出台,为今后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黄河保护法包括总则、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11章,共条。注重全流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做好保水、固土、治沙的文章。
黄河保护法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围绕水土完善全流域生态保护制度,注重整个流域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做好保水、固土、治沙的文章。
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为此,法律明确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责编|白馗
编审|崔晓林
校对|张波张雪慧
本文刊载于《法人》杂志年11月总第期封面故事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