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743214.html
新华社西安11月6日电题: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加速度”
新华社记者陈晨、姚友明
“太好了!我找的就是它!”
在农高会的展馆里转悠了半天,51岁的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果农范军红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不停搓手。“我家的10亩苹果园都在旱塬上,浇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饭。用上滴灌技术,省水节肥,苹果的品质也能上去。滴灌是精准灌溉,还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
正在“农科城”陕西杨凌举办的第2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一批服务旱区农业的新技术受到参会农民的追捧。让范军红兴奋不已的是杨凌“锦川管业”公司研发的一款节水灌溉设备:滴灌管连通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将水分和肥料直接送达作物根部。农民坐在家中,用手机APP就可以操控水量和灌溉时间。
虽是种了30年苹果的“老果农”,但范军红的思维却并不老套,他期待着新技术能够带来新生活。“想要乡村振兴,产业先得富起来。农民靠啥富?靠老办法肯定不行,还得靠科技、靠技术。”
干旱缺水是困扰西北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本届农高会上,项集中亮相的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多数也与旱作农业有关。
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区”,陕西杨凌被赋予了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国家使命”。农民对科技愈发渴望,来自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和人才也在不断输往旱区。
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就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了包括小麦、玉米、蔬菜、苹果、猕猴桃等在内的26个实验示范站和45个示范基地。“我们结合不同产业区域的生产实际,将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专家生活、工作在示范站里,做试验、搞科研、从事技术推广,做给农户看,引导农户干。”西农大校长助理霍学喜说。
旱作农业技术创新的种子,已在多地结出累累硕果。深秋时节,秦岭脚下的陕西省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景色宜人,一片祥和。这个猕猴桃产业村刚刚经历了一场丰收,今年的果子果形匀称、成色好,大受市场欢迎。
“用时髦的话说,是‘科技+农业’让农民抱上了金果子。”田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孙乐斌说,过去他们村种的猕猴桃技术含量低、品质差,时常卖不上好价钱。后来,眉县与西农大开展合作,一支由西农大专家刘占德带队的猕猴桃专家团来到村里,不仅教农民改良品种,还教授测土配肥等“洋气”的技术。经过多年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试验,当地的猕猴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
这个十年前人均收入还只有元的村子,如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其中猕猴桃收入占80%以上。村民因科技而富,村子因创新而美,许多人盖起了小洋楼,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家务农。
“接地气”的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正在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动能。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天雄说,截至目前,杨凌在国内18个省区市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个,累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0万人次。近千名科教专家将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民的田间地头,近20年间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多个。年,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98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