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红色足迹看交通新貌赤南镇交通助力再起航

                            

原创周迎春大秦交通收录于话题#循红色足迹看交通新貌12个

赤南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50多公里。镇名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境内建立的赤南县,赤南县初为镇西县,后改为陕南县,县委、县政府旧址就在今赤南镇坪落村青鹤观。

赤南镇是全县煤炭、石材产区,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也有较为丰富的红色资源。但由于地处大巴山深处,基础设施欠缺,经济发展滞后,全镇共6个行政村1个社区,就曾有4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数多,脱贫任务难度大。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脱贫攻坚期间,赤南镇抢抓政策机遇,争取资金万元大力改善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万元,新建青树村通村路、袁柏路、树林湾路、园区产业道路共计24条68公里,投资万元新建桥梁5座延米,打通了镇域内长大路、袁柏路、赤月路等交通闭阻。

“翻山越岭几重天,上街赶集一整天”曾是当地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现如今,所有村组均已实现公路连通。“以前买个东西要走很远的路,现在交通好了,买东西有人送上门,想卖个农副产品,也有人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来收购。”坪落村村民对记者说。

随着交通的发展,赤南镇镇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已在梅坡村连片种植青脆李亩,户均增收余元。在袁家坝、长滩两个村流转土地亩,建设标准化桑园和自动化养蚕场,预计年产桑叶菜吨,产值万元,目前蚕桑养殖规模达已达到15张,带动群众余户,户均增收余元。

引进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余户,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亩。在青树村和长滩社区三垭塘流转群众闲置土地余亩种植青花椒,并配套建设青花椒生产加工厂一个,年加工青花椒量可达余吨,可提供稳定性就业岗位30余个、季节性就业岗位余个。

交通发展了,产业兴旺了,群众致富了。年,全镇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退出。年,全镇实现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交通助力脱了贫,交通助力再起航。镇域交通大变样,出镇交通也升级。赤南镇现距国道仅有9公里,距包茂高速35公里,距襄渝铁路万源火车站40公里。邮政、顺风、韵达、圆通等物流企业均已入住,产品可通过物流直达全国各地,成为镇巴县“南大门”的重要交通枢纽。

通过完善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赤南镇大力改善营商环境,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模式,成功引进工商企业5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引进资金2.4亿元,实现了商贸繁荣、产业兴旺、经济发展“五连增”的良好格局。一个“美丽、和谐、幸福”的新赤南,正在由宏伟的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

赤南镇的红色记忆

你不知道的“陕南县”

陕南是个县?陕北是个省?关中曾是行政区划名称?陕西简称“陕”或者“秦”,也常用“三秦大地”来泛指陕西。很多外地人以为,“三秦”就是简单地指陕南、陕北、关中这三个区域,甚至还有人认为,陕南、陕北、关中貌似三个省,或者三个市。因为无论从地貌、物产、气候,还是从饮食、语言、习俗来看,这三地确实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陕西曾是秦人建国立业之地,又是秦国京畿重地,所以陕西简称“秦”,秦岭、秦川之名均由此得来。秦国灭亡后,项羽将秦岭以北的陕西地区划成三部分,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用来牵制刘邦防止其扩张势力,从此便有了“三秦”之谓。也就是说,当初的“三秦”并不包括现在的陕南地区,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陕南”这个概念,更没有“陕南”这个称谓。陕南被称之为陕南,或者陕南被纳入“三秦大地”,是有了“陕西省”以后。

陕西之名最早见于周代,由周、召二公“分陕而治”演化得来,这个“陕”就是陕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陕原以西称陕西,陕原以东称陕东。“陕西”作为地方行政建置名称,始于北宋,当时称“陕西路”,辖地不涉及秦岭以南的地区。元朝初期设“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后来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和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陕西始有“省”的概念,今陕南大部分地区也是从此时被纳入“陕西”版图的。

陕西南部称陕南,陕西北部称陕北,陕西中部地区本应称陕中,但却叫关中,因为“关中”比“陕中”有来头。同样的道理,黄河比陕原大,比陕原知名度高,所以以前的陕原以东地区现在不叫陕东而叫河南,取意黄河之南。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即指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之中,也有说专指函谷关以西的关内地区。关中又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周、秦、汉、唐均为京畿之地。但一直以来,关中只是一个地区或区域称谓,不是行政区划名称。

年“废府设道”,撤销西安府设立关中道,使“关中”首度由地理名词变成一级行政建制。“道”和“路”都曾是旧时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省和市。年废除道级建制,撤销关中道设立西安市。几年后,不仅还出现了“关中特区”,作为行政建制的“陕北省”和“陕南县”,也隆重登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北许多县都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割据,建立了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立驻西北办事处,将陕甘边和陕北两个苏区改为陕甘省和陕北省,并设立关中、神府、三边三个特区。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辖蟠龙直属区及安定、秀延、子长、安塞、志丹、横山、靖边、新城、延川、延水、延长、延安、清涧、绥德、吴堡、甘洛、红泉、宜川、肤施、鄜县、中宜21县,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辖新正、宁县、永红、赤水、淳耀5县。

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克通江、南江、巴中3县,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2月29日在通江建立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年2月正式选举成立了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一唱红军到镇巴,深山老林把营扎,撒开红旗八百里,这一炮火闹得大,穷人喜欢富人怕……三唱三月桃花开,红军扎营青鹤观,扯旗放炮开大会,庆祝立下陕南县,金銮宝殿也不换……”红色歌谣《十唱红军到镇巴》里的“陕南县”,就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今镇巴县西南部设置的陕南县。

年12月,红四方面军在镇巴县南部开展土地革命,设立长滩区,直属川陕省,辖长滩、桃园子、南沟3乡,年遭敌破坏。年5月,红军十二师派人到今镇巴县赤南镇坪落坝,深入群众宣传红军政策,组织发动群众。6月24日,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决定成立镇西县委,以镇巴、西乡两县各一字为名。9月上旬,在坪落庞家院子召开陕南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由红军十二师民运科主持,宣传成立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陕南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内设县军区指挥部、政治保卫局、保卫队、革命法庭、经济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土地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内务委员会、凿字队、招待处等。

陕南县初名镇西县,后改名赤南县,再改为陕南县。年12月,川陕省委派人到镇巴县南部筹建陕南县县委,发展党员。年1月,中共陕南县委在坪落庞家院子正式成立,接着在坪落青鹤观召开为时3天的陕南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陕南县委员会。2月中旬,陕南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青鹤观召开,会期5天,出席会议代表余人,大会决定改选区、乡苏维埃政府领导成员,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加强地方武装。11月,镇巴县反动武装勾结土匪,围攻驻青鹤观的陕南县委、县苏维埃和赤化区委、区苏维埃,双方激战数小时,陕南县委、县苏维埃撤退至尖山子,继续坚持斗争。年2月,陕南县委奉命将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编成陕南县工作大队,随红军三十三军入川参加长征。

庞家院子位于今赤南镇坪落村,作为革命遗址,现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坪落村的青鹤观,地处一个小山梁上,原为道观,传说这里曾飞来一对青鹤,栖身于此山林中,后建观取吉祥之义得名青鹤观。作为陕南县委、陕南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师政治部驻地,曾依庙建有木城,木城毁于战火,现仅存高台石基和几棵古柏树,其遗址总面积约35平方米。年12月,镇巴县人民政府在此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两块。作为“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遗址”,先后被列为县、市、省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多块文物保护碑。前几年还修通了步行台阶,以便游客上山参观瞻仰。

原标题:《循红色足迹看交通新貌

赤南镇:交通助力再起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