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587169.html
黄河岸边看变化
——宜川县全域旅游发展走笔
●游客在羊家庄村袁家大院体验斗鼓
本报记者樊小帅通讯员周腾腾
近日,家住西安的张先生利用周末带着妻儿,驱车在沿黄公路缓缓而行。刚领略过独特别致的窑洞农家小院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的一家人,正在位于舌头岭的观景台小憩。张先生一边欣赏着晋陕峡谷千山万壑造就的雄奇自然景观,一边感叹地说道:“宜川的变化可真大啊!”
张先生提到的变化,还要从年2月说起。这一年,宜川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3年多来,宜川县坚持把旅游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主抓手”、产业调整的“着力点”和民生改善的“突破口”,围绕打造“国家优秀全域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截至年6月底,全县累计接待游客.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22亿元,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今年来,宜川县坚持将加快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而该县大力推动的“旅游+”,让游客满意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受益颇丰。
让游客玩得更欢心
提起在宜川的行程,张先生回味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袁家大院吃农家饭菜,住陕北窑洞,品农耕文化,赏黄土风情。”
张先生所说的袁家大院,位于宜川县东部塬区羊家庄村,距黄河壶口瀑布7.5公里。刚一走入袁家大院,“咚咚咚……”粗犷豪迈的斗鼓声便传入耳际,原来是马学军带领着他的队员们用隆重的打鼓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马学军现年50岁,家住附近的郭下村,前些年因主导产业苹果受灾严重,就来这给游客表演斗鼓赚些外快补贴家用。
如今,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马学军一行8人开始在羊家庄北京知青旧居农家乐常态化演出,每天上午11点开始迎接客人,晚上9点篝火晚会结束后才能回家。这一天里,他们唱民歌、扭秧歌、打斗鼓,稍微一空闲还会被游客拉去合影和“现场教学”。“靠着打鼓,每年我能赚3万元的工资,两口子一年挣6万元,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马学平高兴地说道。斗鼓表演不仅为游客带来陕北的地域风情体验,也为这些祖辈为农的百姓开创了一条脱贫致富之道。
“真是不虚此行,在这里既参观了知青生活,还对陕北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张先生回忆道,那天,他还带着妻儿忍不住也抡起了鼓槌,“斗”了起来。
袁家大院的“旅游+文化”是宜川县发展旅游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先后成功举办了以“旅游+果业”代表的“游壶口送‘苹’安”活动、“旅游+教育”为代表的“老外看壶口,共植友谊林”活动、“旅游+文化”为代表的“延安过大年,宜川绽华彩”以及庆“七一”千人黄河大合唱、乡村晚会等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助推宜川旅游发展迈上新高点。
让游客住得更舒心
“走,到月亮湾去转转,顺便采摘2斤鲜瓜尝尝……”每逢周末或下班时,住在县城及周边的市民便相约驶向月亮湾,来一场短暂的旅行,远离喧嚣的城市,感受乡村的风采。
月亮湾地处宜川县城以南的丹州街道办王湾村,连绵的山川在这个地方被“撞了一下腰”,弯曲之处与省道形成了一块儿“弯月”,半面环山、中间有河、又邻省道,造就了如今王湾村人致富的“金窝窝”。
王湾村共有户人,其中贫困户44户人。因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住房困难、产业单一、基础落后等情况,而陷入长期深度贫困,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该村依托地理、区位、生态优势,将产业转型和旅游带动融合起来,逐步建成月亮湾大棚采摘园、网红“摇摆桥”、花卉观光、鱼蟹养殖垂钓等特色休闲区,吸引了大量市民及游客前来游玩,使王湾村成为了县城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如今的月亮湾,已经成了县上有名的抖音、快手拍摄地,尤其是在节假日,来这里玩的人特别多。“我种的瓜果根本不愁卖,去年7个大棚收入了七八万元。”今年36岁的张荣高兴地说道。
在宜川县,不仅有月亮湾,还有凤翅山牡丹公园、县城文峰塔、县博物馆、英旺川花海、集义桃池一大批生态旅游胜地,引市民交口称赞,全县旅游实现了从“点状发展”向“块状布局”转变。
让百姓过得更开心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兰管云一边整理着自家经营的民宿房间,一边高兴地说,“现在已经进入旅游季,来的客人比较多,房子基本每天都能住满,一间收费70元,一天收入大概有多元。”
兰管云家住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村,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在5年前他们想都不敢想。昝家山老村位于黄河峡谷地带沿河的半山上。“住房为土窑洞,吃水靠集雨窖,交通靠人力车,收入靠务工”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这样艰苦的地方,当时住着73户人。4年,昝家山村借着移民搬迁的东风,在距离壶口瀑布景区不远的川道位置,也是前往景区的必经之地建成了如今的昝家山新村。新村依托壶口景区,致力于提供旅游服务。目前,全村74户群众中有72户从事旅游服务业,其中27户群众开设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平均月收入1.5万元;15户群众开办旅社,平均月收入元;30户群众将房屋租赁给能人大户,月收入元以上,通过发展旅游业,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65人。8年,该村人均旅游收入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这里的“水土”真正养活了昝家山村人。
村支书兰天刚是壶口斗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壶口镇民间斗鼓协会会长。他每年带领协会成员奔赴延安、西安、山西、山东等各地参加演出,参加过黄河颂、黄河大合唱、全国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带动兰付学、兰成立、兰东海等贫困户参加表演,8年每人壶口斗鼓演出收入达到元以上。
昝家山是宜川县大力发展涉旅服务业的一个缩影。该县累计发展宾馆酒店28家,饭店、招待所、旅馆等余家,旅行社2家,特色农家乐55家,旅游商店家,苹果观光采摘园50余处,旅游出租汽车公司1个,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6万人。8年,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7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7%,人均旅游收入达1.87万元,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月亮湾的采摘、羊家庄的民俗、昝家山的民宿……如今,越来越多的宜川人依托着旅游,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注:图文来源于延安日报社延安发布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