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九省区党报联动我家住在黄河边

编者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黄河,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年9月18日,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本报联合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8个省区党报,集中展示沿黄九省区3年来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进展。

青海日报

黄河之水青海来

青海年保玉则

文/青海日报记者咸文静图/黄灵燕

距离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曲3公里处,是“黄河源头第一家”求中的家。作为约古宗列曲的最初保护者,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保护河源的理念和精神代代传承。

顺流而下,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的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省的最后一道峡谷。年过七旬的马进才26年来只干了一件事:种树。

两个场景,一脉相承。

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小河有水大河满,上游有水下游丰。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境内黄河干流总长度公里,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八个字,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这八个字,是绿色的坚守。

近年来,青海多措并举持之以恒推进源头生态环境保护。仅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就有1.7万余名生态管护员,他们共同守护着三江源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这八个字,是保护和发展。

青海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探索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子。通过实施清洁能源供暖工程,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极大降低了传统取暖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八个字,是幸福的律动。

通过深入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等专项行动,青海实现了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目前,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

这八个字,是文化的传承。

从黄河源头,到河湟谷地,自青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启动以来,各成员单位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的同时,又各负其责种好“责任田”,共同推动黄河文化发扬光大。

四川日报

涵养水源筑屏障

四川红原

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明亮图/扎西东州段金晶周瑶泽郎仲

初秋时节,广袤的若尔盖大草原上,风光绮丽。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弯”就在这里,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四川陆续实施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中心区建设,四川有哪些生态优势?又将如何发力?

沿黄河九省区中,四川似乎是“不起眼”的一个。相比黄河公里总长度,四川境内黄河干流仅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只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4%。

四川黄河流域面积占比虽“小”,但重要性并不小。

“可别小看这个3.8%和2.4%!”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3.92亿立方米,占出川断面水资源量的31.1%。四川年产水量占到黄河流域年径流量的8.9%。省内黄河流域内地势起伏和缓、河谷宽浅、水草丰茂,是黄河水源主要补给地之一。

这也让四川成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川西北生态系统的健康,关乎整个黄河流域。”四川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梁军介绍,四川境内的黄河流域处于“中华水塔”核心区位置,必须保护好这个“水塔”。

根据四川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局部草原、湿地功能退化的实际,年,四川明确了17项修复保护黄河生态环境重点任务。

“我们将黄河流域细分为两个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分类施策。在若尔盖丘状高原,重点采取退牧还湿、填沟保湿、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而在石渠高原,则通过在宜农区结合拦沙、蓄水、滞洪、防冲等,修建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来减少水土流失,扎实开展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甘肃日报

水清岸绿陇上美

甘肃兰州

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图/王生晖

黄河甘肃段长多公里,占黄河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近年来,甘肃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经过不断建设,黄河两岸美景不断:马拉松公园马鞭草紫色花海、百合公园百合花海、廉政公园雾化溪流等特色景观令游客流连忘返,兰州市民在河边健身、休闲,尽情享受幸福时光。

“黄河的水更干净了,黄河两边的山更青了。清晨在河边跑步,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晨曦微露,兰州长跑爱好者张珉在黄河岸边健身步道上奔跑。

近年来,甘肃承担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甘南州大力实施退牧还草、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等重点工程,让甘南草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流经甘南的黄河也得到了充沛的水量补给。

每年4月初开始,在甘南州玛曲县河曲马场湿地,成群结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头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等或栖息觅食,或展翅翱翔,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近年来,甘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随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祁连山保护区内的各类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经常能见到野牦牛、岩羊、马麝、马鹿等野生动物的足迹,雪豹、棕熊等珍稀动物也经常出没……

近3年,甘肃黄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余平方公里,兴修梯田66万亩,完成中央投资18.3亿元,投资规模和治理面积呈现“双增”。

宁夏日报

“塞上江南”画卷新

宁夏吴忠

文/宁夏日报记者周一青图/马楠

吴忠市是宁夏引黄灌区的菁华之地,黄河穿境而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伴随着防洪工程实施,人字垛、丁字坝梳理着黄河的形态;“四乱”问题得到彻底清理,让吴忠人脸上有光;滨河大道修起来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让老百姓幸福感满满。

依黄河而富饶的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鸭肥鹅美、谷穗低垂。然而贺兰县因地势低、水位浅而不利于排水,土地盐碱化严重。

拿盐碱地怎么办?农民出身的赵建文,立志不仅要在盐碱地种出“花”,还要种出“画”!

采用循环种养、以渔治碱、统防统治等新技术,实现稻鱼、蟹、鸭的立体种养,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变……赵建文以田为纸、以稻为笔,书写出“稻渔空间”这个现代农业的新传奇。

如今,“稻渔空间”不仅让盐碱地成为良田,更成为旅游胜地,产的大米以“高身价”走向全国。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是沿黄河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千百年来,黄河滋养了宁夏平原,造就了良田沃野、鱼米之乡的“塞上江南”。

近年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牢牢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坚决扛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时代重任,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宁夏篇章。

宁夏争取国务院批复了《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11个国家部委出台7个支持性政策文件。在黄河流域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制定建设先行区促进《条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开展“一河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9%,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山休养生息、水柔美洁净、林枝繁叶茂、田沃野千里……美丽的“塞上江南”,铺展出新的画卷。天蓝、地绿、水美的良好生态,已经成为宁夏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内蒙古日报

“几”字弯里天地阔

内蒙古通湖草原景区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帅政图/刘宏章

站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黄河观景平台上远眺,河曲弯弯,滚滚黄河由西而来,这里便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处。“几”字弯内,黄河内蒙古段全长公里,像母亲般眷顾滋养着这块土地;内蒙古人民,也以拳拳赤子之心守护着母亲河。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林草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同步、发展保护同抓,全方位、全过程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黄河流域生态得到极大改善。

内蒙古黄河流域有湿地面积70.33万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11.7%。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和地球同纬度最大的自然湿地。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加大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保护开发工作力度,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年,湖区整体水质达到V类,水质持续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恢复明显。

调节黄河水沙关系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抓手,鄂尔多斯市加大沙地生态治理力度,最大程度减少入黄泥沙。通过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部分凌水引入库布齐沙漠低洼地形成蓄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防凌和治沙并重,变水害为水利。库布齐沙漠绿化面积已超过万亩,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目前,自治区沿黄盟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28%、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4.76%。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把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等黄河重点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点工程,开展黄河流域林草植被建设,全方位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进程。

山西日报

岁岁安澜佑三晋

山西平陆黄河湿地

文/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张馨图/薛俊

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南至垣曲县马蹄窝出境,山西境内黄河总流程公里。年以来,山西省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如今,古老的母亲河正成为造福三晋大地的幸福河。

从《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到11市黄河区域规划,再到《山西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10个政策文件,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坚持规划引领的基础上,配套完善了空气质量改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构建了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山西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陆东介绍,三年来,山西持续强化大保护大治理,不断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右玉、芮城等8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山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文化富矿、赋能旅游发展。全力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文化旅游示范带和“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旅游板块,推动全省9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

纵贯山西,从北到南,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全长公里,连接起沿线65个A级以上景区和个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点。这是条景观路,也是条致富路。驱车行驶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入目是波澜壮阔的母亲河、生机盎然的绿植和群众幸福的笑脸。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更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山西将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充分挖掘和激活黄河流域的精神、文物、非遗、建筑、风俗等文化因子,助推黄河两岸地区的生态大保护、产业大转型、文化大传承,让黄河文化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贵表示。

陕西日报

高原披绿清水流

陕西黄河壶口瀑布

文/陕西日报记者申东昕图/袁景智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尧峁村,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河曲水急,犹如神龙摆尾。

“小时候,从黄河里舀碗水,半碗是水,半碗是沙。现在,感觉黄河像一根‘飘’在峡谷中间的绿飘带,越来越清了。”9月9日,来自渭南市的游客告诉记者,“沿着黄河一路北上,昔日的荒坡披上了绿装,连绵的荒沙得到了治理……”

并不只是感觉,数据也证明,黄河变清了。陕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已从多年前的8.3亿吨减少到如今的2.68亿吨。

利用淤地坝调水调沙,疏通黄河经脉,是减少泥沙,让黄河水变清的有效手段。

站在延安市延川县马家湾大型淤地坝顶,可以看到坝地里种植着大片玉米,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则是退耕之后的生态林。

“从前,每遇暴雨,山洪席卷泥沙而来,经过沟底一路冲入黄河。如今有了淤地坝的阻挡,水道变宽,水流变缓,水沙分离。清水经溢洪道流走,泥沙则逐渐沉积,在沟底变成肥沃的良田。”延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冯占斌说。

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在长期治理水土流失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不仅从源头上封堵了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还增加了农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淤地坝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粮囤子”“钱袋子”。

目前,陕西省建有淤地坝3.4万座,共拦泥沙58亿吨,淤成坝地86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

黄河泥沙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要实现黄河彻底变清,最根本的还是要植树造林。

今年4月7日一早,延安市宜川县丽红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背着树苗,利用绳索攀爬到黄河边的悬崖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植树。18年里,王小红和他的造林队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完成了造林百万棵的奇迹。

延安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8.07%,年入黄泥沙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

河南日报

倾情守护母亲河

文/河南日报记者谭勇图/聂冬晗

前不久,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河南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的关键环节。

截至目前,黄河河南段建成标准化堤防公里,“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圆满完成,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河南提出了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保护治理思路。在黄河中游,河南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在黄河下游,河南大力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万亩湿地纳入保护范畴,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目前从河南流出的黄河水都是Ⅱ类。在受水区,河南加快构建平原生态绿网,近3年来共完成造林.6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黄河正在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保障粮食安全,水利是命脉,灌区是关键。农业种植是河南省用水第一大户,近年来河南在黄河两岸实施了个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把万亩高标准农田升级为高效节水灌溉田,每年可节水1亿多立方米,实现了用更少的水产更多的粮。

河南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目前,河南省黄河流域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全覆盖,完成黄河流域54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从年至年,河南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下降了8.5%,万元GDP用水量由44.3立方米下降至37.9立方米。

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河南通过做好流域内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的“加法”和传统产业节能降碳的“减法”,率先完成流域内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3年来全省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了3.3%,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日益增加。

大众日报

大河之洲百鸟栖

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

文/大众日报记者李广寅图/魏东

地处黄河尾闾的黄河三角洲,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近年来,山东加大保护力度,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每年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其中一部分在此越冬和繁殖。

保护生态,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黄河入海口远望楼一楼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生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等进行全面观测。“我们将继续拓展功能,引进人才,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近年来,为规范和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创性地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年)》,详细规划了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范围、措施,开了全国自然保护区详规编制的先河;还参与编制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系统谋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科学研究与监测等工作。

6月28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家林草局提出设立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申请,这标志着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进入报批设立阶段。为兼顾生物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东营市相关部门配合上级开展本底资源调查,确定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整合周边8个自然保护地及关联地带,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35.23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3.71万公顷,海域面积21.52万公顷。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实施了总投资10.6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湿地20.6万亩,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鸟类从自然保护区设立初期的种增加到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