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点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25.html
新华社西安5月9日电题:今日延安:“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红色圣地的生态交响曲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姜辰蓉、姚友明
粉嫩的山桃花、娇艳的山杏花,在连绵起伏的葱茏山色间争奇斗艳。晴翠满目、春光正好,行走在延安的大地上,很多人难以相信这就是印象中的陕北“黄土高原”。光秃秃的山包、飞扬的尘土,哪里去了?
从连续多年的卫星遥感图上,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延安的植被覆盖度从年的46%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在绿色的逐年浸染中,这片黄土地刷出了自己的“新颜值”。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年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图;下图为年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图。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五月花开:黄土地演绎“春之圆舞曲”
在延安市宜川县辛户村村民张延刚的记忆中,过去每年春季,都是风沙的季节。那时候的延安大地,就如同老电视剧里的场景一样,纵横的沟峁、光秃秃的山梁,单调的底色上响起苍凉的歌声——“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都是黄土山”。
“早年间的三四五月,我们这沟里、塬上,整日刮大风。那风一来的时候,远远就能先瞧见一个高几十米的黑台子,眼看着刮到跟前,连太阳都遮了。瞬间白天里就黑得啥也看不见了。”张延刚说。
如今的五月,从宝塔山到南泥湾,从胜利山到乾坤湾,无处不是触目青翠,郁郁葱葱。青山映着各色花树,正应了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46万亩,完成营造林.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在卫星遥感图上清晰可见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
一阵绵绵春雨洒落,山林中蒸腾起氤氲的雾气。山抹微云,细雨如丝,眼前的景致让从美国归来的付先生困惑了——这里真的是延安吗?“我是第一次来延安,我一直以为这里到处是黄土飞沙。但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里到处都是树木,空气也很湿润,有些江南的感觉。”
行走山间,也许你能听到农家哼唱的新曲:“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歌声里,春风吹过,绿满山坡。
烟雨笼罩中的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4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二十年奋斗:延安人重谱“命运交响曲”
山青了,天蓝了,水也清了。气象资料显示,如今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年的天增加到年的天,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
随着植被增加,野鸳鸯、环颈雉等许多候鸟结伴还乡;原麝、黑鹳、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重现山林之间。在这变化之后,是延安人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漫步在林中,时常会发现同一片林子中的树木高低错落,粗细不一。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说:“在延安这样干旱缺水的地方,种树很难一次成活,需要经过三年中五六次的补种才能长起来。一片林子往往是‘爷爷孙子五辈树’。”
和“插个树枝就能活”的江南不同,为了种树,延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年中的春、秋两季,是种树的季节,而天气这时往往还很冷。在延安黄河两岸的白于山区,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农民们把树苗放在背后的背篓中,匍匐着身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去。
站在晋陕大峡谷,两岸青山相对。延安市宜川县林业局局长郝云峰说,经过多年的持续绿化,宜川县已在晋陕大峡谷植树造林2.5万亩。“和其他地方的黄土不同,峡谷这里是砂石质,存不住水,树木很难成活。”
为此,人们只能沿着崖畔,用石头垒坑,在坑中填入运来的黄土,把大苗栽进去,再进行灌溉。在一面面陡峭的山坡上,延安人用这样的“土办法”,种活了一片片树林。
不惜力、不放弃,延安人凭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改变了大地的面貌,也扭转了自己的命运。
瓜果满园:山林间鸣奏“财富进行曲”
“绿水青山”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为延安人带来了致富的新机遇。
眼下,正是苹果疏花的时节,56岁的张延刚正在自己的30亩果园中忙活着。“有这30亩果园,每年我就能收入四五十万。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张延刚说,“过去我家8口人,种着40多亩地,常常还担心吃不饱肚子。”
退耕还林后,辛户村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村亩地都改造成了苹果园。“现在我们村谁家年收入没有个十几万?”在辛户村,村民们从山沟里的窑洞,搬到了塬上新房。经过统一规划的新村,粉墙朱瓦、花树环绕,彰显着山里人家的富足。
在延安,宝塔、安塞的山地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吴起的香瓜,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板栗、核桃,成为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主导产业支撑下,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退耕前的元提高到年的元。
延安市林业局统计显示,目前整个延安林果面积已达万亩,仅苹果年产值就达多亿元,森林旅游年直接收入达1.2亿元,林下经济年收入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