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民国徐氏一门三杰

徐一清

徐一清(~),字子澄,五台大建安村人,系五台徐氏大股十九世。中国同盟会会员,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年辛亥革命,曾任山西军政府财政司副司长、大汉银行经理、审计处长、陆军粮服总局局长、山西省银行总经理、山西营业公社董事等职。北洋政府曾授予三等文虎章、四华表乐章,是民国时期晋华纺纱厂、晋生织染厂、晋华祁县染织厂、晋恒造纸厂、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同宝煤矿公司和阳泉荫营煤矿公司等多家山西知名民族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或董事长,为山西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徐一清出生在大建安村北的后茶窑。其七世祖镗、九世祖行、十世祖养鸿、十二世祖返初都是进士出身,做过州县的训导、教谕。但整个支系家族还是以耕种为主。到其曾祖芳都公逝世时家中水旱地已达余亩,后分给两位祖父知止、知仁各百余亩土地。知止有六子:学恭、学宽、学信、学敏、学惠、学书,父子几人奋斗多年,但是各自的土地却还是比较有限。

徐一清父亲为学惠公(~),排行老五,其母薄姓,定襄芳兰镇人,生有一女三子。大哥徐一经,三弟徐一鉴,徐一清行二。学惠公聪颖过人,希望通过读书博取功名,苦于无有资助,遂终无果。后下定决心,省吃俭用,培养三个儿子努力读书识字,期有所成就。

据其侄徐士瑚回忆说:“我幼时常听盲姑母讲:‘你爷爷每晚或者白天教你大伯弟兄三人,先念的是《三字经》,后念的是《百家姓》。用的本子,不是花钱买的,而是你爷爷亲手抄写在白麻纸上,订成三个本子的。每天教过后,第二天早饭前要他们轮流背诵,背完才能吃饭。我常坐在炕后边,听爷爷教他们念,我还能背个八九不离十。可你大伯天生脑筋笨,常常背不熟,就受到你爷爷的呵责或敲打。

你二伯父与你父亲脑筋都好,每次都背得熟练,常受到你爷爷的夸奖。因此,你爷爷下定决心将来让你你大伯务农管家,让你二伯和你父亲进私塾,多读书,求取功名。你爷爷还常对他俩讲:“要勤奋好学,多读书,增才干,才能出人头地。人要有志气,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靠别人都是假的。”

大约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学惠公与学书、学诗两位兄弟坚持培养子孙走科名道路而开办了一所私塾,聘品学兼优的秀才教导家中子弟。年,徐一清在23岁的时候,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科举中称为“案首”。同年中秀才的还有小他4岁的弟弟徐一鉴。随后在山西提学使选拔全省州县优秀学子时被选中入省会令德堂深造(令德堂是洋务派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创办的三晋最高学府)。

年6月,山西大学堂创办时,徐一清又由令德堂学堂转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年5月山西提学使奉令选派中斋优秀学子30人赴日留学,徐一清亦在其中。到日本后即考人东京宏文师范学堂,时赵戴文、孟元文亦在该校就读。

徐一清除学教育课程外,还涉猎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财经书籍和有关实业发展的报道,树立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宏愿。后来他常对子侄们讲他学日本时的深刻感受:“我发现日本人看见稀罕东西时,总要问是怎么做的,而我们中国人则总要问是从哪里买的。可见人家日本人是怎样注意工业生产的了。”

他还常说:“我在日本时学会了日本人一个钱顶几个钱用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有钱要办工厂。省吃俭用,只能一个钱顶一个钱用,要学会一个钱顶几个钱用的办法。”还说过:“日本仅仅是个地瘠民贫、资源缺乏的小小岛国,可是富强起来,竟进攻地大物博、四亿多人口的中国,就是因为人家重视教育、发展实业的缘故……中国要想富强,非走日本人的道路不可。”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徐一清接受革命思想,成为了早期的中国同盟会员,参与了反清的革命活动。与他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的还有赵戴文、阎锡山、温寿泉、张瑜等人他们在一起共同筹划光复三晋之策。

年,徐一清返回山西后先与他人创办了晋阳中学堂,后又在省会太原海子边北面创办了模范小学堂,与张兰亭、赵永义等集股在桥头街开办了晋新书社,后院附设石印机、铅印机,出售一般古书、教科书、文具纸张以及海内外革命报刊,以传播新学。其人品、学问与才干后来得到山西巡抚丁宝铨的特别赏识,故能被任命为山西大学堂斋务长,负责管理全校学生的食宿纪律事情。其父七五大寿时,丁巡抚曾赠送了亲题四字“德门有庆”的蓝底金字贺匾。

年辛亥革命爆发,太原于10月29日光复。在部分士兵抢劫藩库与殷实商号的事件中,徐一清组织山大学生军协助起义军维持新南门至红四牌楼街一带的社会治安,并与外籍教授们共同保护了学校的财产。

山西军政府成立后,徐一清担任了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部长为曾纪纲),兼大汉银行行长,负责为新成立的军政府筹措急需的经费。从祁县大票号商渠本翘家与乔家借银40万两充作该行资金,支持了军政方面的活动。阎锡山率军千余退往包头时,徐一清与赵戴文追随左右,历经艰险。待省内局势稳定后,徐一清出任山西审计处长。

大约在年,徐一清担任粮服总局局长。副局长由举人出身、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当过县长的五台县人徐抡元(字鳌峰,三股十九世)担任。年,经过第一次扩军,晋军扩大到两万余人。粮服局原设的织布厂、军鞋厂、军服厂因规模较小,应付不了急速增加的军需品供应的需要。鉴于扩大军用品生产所需资金一时不能解决,他独辟蹊径,引进竞争机制,采取投标的办法,把一部分军需品的生产包给商人承办。商人承包下来后,再转手分包给附近的农妇。农妇每纳一双鞋底可赚一角银洋,承包商亦可赚一角银洋。这样做的结果,既有效地解决了军队扩充和供应不足的矛盾,又搞活了经济。徐一清首创的这种承包制,随着晋军的不断扩充,一直延续到二三十年代。

年1月1日,山西省银行成立。是年冬,徐一清以陆军粮服总局局长兼任山西省银行经理。由此开始,主持山西省银行一直到中原大战结束,长达11年。山西省银行实行董监事制度,行内组织机构健全,太原设总管理处,并设太原分行对外营业,同时在省内主要县城和地区设立分行和办事处。以后随着业务的扩大,又在天津、上海、汉口、北京、石家庄、保定、归绥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到年,分支机构达40多处。由于有政府力量的支持,山西省银行的各项业务在徐一清任经理期间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山西金融业的“龙头”。据统计,当时山西银行业的总资本额为多万元,山西省银行一家即达到万元,占到总额的80%;特别存款1万余元,全部为省银行吸收;往来存款多万元,省银行吸收了83万余元,占到60%以上;信用放款总额万余元,其中有万余元省银行的名下。

年,各省兵连祸结,独山西政局稳定,在省府大力提倡引进良种扩大种棉,晋中地区棉花产量大增,同时受欧战影响洋纱布货源不畅,价又飞涨。徐一清认识到此时创办纱厂既有利于民生国计,又可堵塞漏卮,取得成功较有把握。于是徐一清在省内军、政、商、科技各界重要人物的大力支持下,向主政的阎锡山提议:“银行应该扶植地方办实业,以改变地方面貌。”在榆次县城北与榆次商业资本家贾俊臣、徐秉臣、郝星三、省财政厅长崔文征、榆次县乡绅赵鹤年等集资万元,合资创办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促成了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经过五年的筹建,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年开工投产,采用机器纺纱。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开工之初,技术尚属幼稚但是因原料可以在山西本地采购,产品在山西本地销售,也没有外货的倾销、同业的竞争,所以事业蒸蒸日上。到年,利润较开工之初翻了一番。年秋,股本总额扩充至万元,建第二厂于第厂之南侧,增添细纱机两万锭。年增设布厂,购置普通织机台,以及自动织布机台。同年,晋华纱厂的设备细纱机纺锭,股线机纺锭,织毯机4部,织布机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山西纺织第一厂,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

年太原电灯公司因无力偿还天津慎昌洋行欠款而遭到封闭。出于支援这家与人民生活有关的企业的意愿,徐一清与南佩兰、郑心泉等人募集股金接办这家企业,改名太原新记电灯公司。徐一清为董事长,南佩兰、郑心泉、王梦麟等人为董事。

年,徐一清倡议集股,兴办晋生染织厂于太原城内晋生路,徐一清任董事长。开业初期安装的台织布机购自英国,棉纱则是购自晋华纱厂,织成三龙、晋鼎、玉佛三种平布和飞马牌斜纹布。后来增设纱机,自纺自织。后与祁县益晋织染厂及晋华纱厂联合经营,在太原设立了三厂总管理处。从此,晋生厂业务日渐发达,可惜两年多后日军入侵山西,太原沦陷。

年,由徐一清集股10万元在太原大南门外创办了晋恒造纸厂,并自任董事长。后汾河洪水灌入厂内被迫停工之际,当时阎锡山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竟然禁止省银行提供货款。徐一清不得已,遂向几家私人银号贷款10万元方得以复工。聘任东京高工毕业生原平人曾心庵为经理,业务渐有起色。年,徐一清出资送东京高工专学造纸的姨表侄徐建邦学成返省后,担任该厂工程师,进行了技术改造,又增了日造新机器,于是业务大大兴旺起来。

年,阎、冯反蒋战事期间,徐一清出任北京中华国家银行总经理,主办天津建设银行,北京晋煤公运局,天津大亨煤栈等。

年,徐一清又以晋华纱厂的名义,租办祁县益晋电气织染厂,易名为晋华祁县染织厂,设董事会,任董事长。监董事有贾继英(时任斌记五金行经理)、韩湘臣(时任益和银号经理)、阎维蓍等人,聘请东京高工毕业生五台人杨镇西为电气工程师,协助杨彬经营该厂。不久杨病逝,聘定襄人齐圣五继任经理,五台人李兴杰工程师协助之。于是该厂业务发达,扭亏为赢。

年,晋华祁县染织厂与晋生染织厂订立产销合同,形成一条龙生产。同时,于太原设立晋华纺纱厂、晋生织染厂、晋华祁县染织厂三厂总管理处,由他总负其责,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具有了工业“托拉斯”性质。

徐一清以实业救国之志,秉承“实业救国”的信念,于民国初年开始即先后在大同、太原、阳泉等地兴办各类企业,涉足金融、纺织、煤炭、电灯、面粉等行业,大同同宝煤矿公司、阳泉荫营煤矿公司也是在此期间创办的。可以说徐一清在投资兴办实业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卓有成效,是当时山西实业界的佼佼者。

徐一清极为重视培养人才。他从日留学返省后,除出资创办中小学外,还不惜金钱,聘请家庭教师培养自己的孩子、本家子弟与亲友寒士,前后达数十人之多,其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多读书,增才干,能独立生活,好为社会服务。

比如送其长子徐士琦到德国去留学;通过湖北同盟会员的关系,把其侄徐士瑜送到汉阳兵工厂学习枪炮制造,为国家培养革命人才(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时,徐士瑜立即参加了起义部队,与清军进行了多次血战);在其侄徐士瑚于年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赴英国深造时,徐一清和阎锡山每年各出英镑作为学费,出国前徐一清还又给了徐士瑚银元作为制装费和旅费。

另外,徐一清还资助了本家和亲戚家的子弟在国内上大、中学,或派往日本深造。其中,成绩卓著的有北京军医专校毕业的定襄人薄贵堂(太原绥署军医处长),有东京高工毕业的徐建邦(晋恒造纸厂厂长、西北实业公司造纸厂厂长)和曲迺俊(西北实业公司电化厂厂长、省政协委员),还有本家侄子徐徵寿、徐禹寿、徐嘉寿、徐昌寿等人,他们都在大学毕业后,担任过高工、厂长等职。

此外,他还资助了佃户康海亮的次子治全在本村小学读书,他高小毕业后先做小本生意。后徐一清出资在村中办起同生织染布厂,便派他担任会计。又资助康海亮的外甥刘玉年(五台县窑头村人)考入陆军大学,解放前曾任太原绥署高参和参谋处处长。

年,徐一清为解决建安村学校经费困难、设备简陋的难题,以明远堂的名义,慨捐银洋一万元,创办了同生织染布厂,除解决了本村百余名高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外,还为村中公益事项与办好学校提供了一大笔资金。不幸的是该厂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

徐一清捐资办理的慈善事业,除前述同生工厂外,还在创建榆次纺纱厂时,在榆次城东十里与他一起治理天一渠,灌田千余亩,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这一带村民对徐一清感恩不已。

在主持世界红十字会西北分院院务时期,徐一清每年要捐赠巨款来支持该会的活动。据其侄徐士瑚回忆,除经常捐款、放粮、施衣救济贫民与灾民外,还给太谷、汾阳医院各捐赠千元,两家美籍院长对徐一清表示了崇敬的心意。

徐一清一生热心于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人有所求,无不慨然相助,而不屑于置田产、开钱铺。每年腊月,他总要根据祖训给村中贫困户发放救济粮和衣料。对于本族中的老贫孤寡他总设法照顾,予以帮助,如学惠公的一个堂妹,中年丧夫,无力维生,他就接来家中照管孩子们的生活,一直到她病时,才送回其村埋葬。村中的贫寒户有不少是得到他的帮助而要妻成家的。至今这些人还感念不忘。至于五台山等地僧尼上门化缘时,也要施舍很多。

年,旅并徐氏族人十八世徐永信、徐知性倡议续修家谱时,修建徐氏宗祠再次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于是徐一清首先慨允捐助万元,接着各村族人群情踊跃,相继捐助总约余元,并推徐清负修建宗祠总责。到年,徐氏宗祠终于建成,阖族于当年清明恭行安位礼,五台徐氏列祖列宗方得尚飨有地。如今徐氏宗祠已为五台县建安乡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

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展开全面侵华战争,太原于当年11月8日沦陷,徐一清举家避居西安,抗战胜利后返回太原。年病逝于太原,终年79岁。

太原解放后的次年,徐一清灵柩由榆次纱厂广场迁葬大建安村祖坟时,受到全村人的公祭和路祭。(编写参考资料太原日报《实业界的佼佼者徐一清》、徐士瑚《我所知道的徐一清先生)和《百度百科·徐一清》。

徐一鉴传略

徐一鉴先生

徐一鉴(~),字子衡,系五台县大建安村人,五台徐氏大股十九世。民国时期山西著名的教育家,在五台、崞县、太原等地从事教育生涯30余年。他的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开国元帅徐向前同志和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就是他的两个得意门生。

徐一鉴宅院大门

徐一鉴出生于五台县大建安村后茶窑,兄弟三人,排行老三大哥徐一经,二哥徐一清。在入私塾前,父亲学惠就教他们兄弟三个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父亲与大哥种地,主持家务,省吃俭用,全力供他与二哥读书。年他与二哥一同考中秀才,二哥以院试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山西最高学府令德堂深造,他则入五台县城崇实书院读书。后为了补贴家用,他开始在大户人家的私塾教书,曾在五台县东冶镇翰林渠纶阁家教过书,还在崞县北社、东社等村教过书。

年,同盟会会员续桐溪(崞县西社村人)从山西大学堂辍学返里,在宏道镇创办了川路学堂。同盟会会员康佩珩(五台县五级村人)为校长,徐一鉴为该校教员,主讲国文,兼讲经学。当时高小班的续范亭(曾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梁上椿(曾任晋北矿务局长)、刘定庵(曾任晋冀察边区政府委员)等人就是他的学生。

徐一鉴在川路学堂执教两年后,考入山西优级师范博物科。年底,从该校毕业,名列优等第名(见《并州官报》第期)。清廷授予举人,俗称“洋举人”,以别于乡试考中的举人。毕业后,被聘为崞县(今原平市)第一高等小学堂的校长。

年10月,续桐溪被阎锡山任命为太原巡警道(相当于公安厅长),续聘请徐一鉴与赵丕廉(五台县五级村人)为秘书,代他处理日常事务。第二年秋天,续与间政见不合,辞职归里,兴办实业。徐一鉴则随续回到崞县,担任宏道镇高等小学(原川路学堂)校长。

年,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在五台县河边村创办了一所两等小学校,徐一鉴被聘为校长。年9月,徐一鉴调任山西省立国民师范任学监(训育主任)。学校的办学方针和重要的人事安排,都是校长赵戴文(五台县东冶镇人)同阎锡山共同决定的。赵不常来校,校务主要由总干事负责。首任总干事是汾阳人张汝苹,年张调走后,徐一鉴继任总干事。徐一鉴在山西国民师范任职期间,他的许多亲友出任县长或其他官职,如张侗、徐抡元、徐永信。他离开山西国民师范后,许多亲友都劝他,凭他的学历、经历以及与间锡山、赵戴文的关系,也应做个县长、局长一类的官。但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愿与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而宁愿过清贫的文教生活。

年,他适遇主管山西公报馆与山西官书局的王青田(五台县东建安村人)因病去世,于是山西省政府任命他继任其职。这两个省府管辖的文教机构,座落在太原市桥头街路南的清末濬文书局原址,民国初年该局改称山西官书局。《山西公报》创刊于年,每月出16开本一期,刊载省府法令、人事任免等。徐一鉴接管这两机构以后,原班人员未动一人,工作比较清闲,曾兼任山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伦理学教员。

年调任山西日报社经理,年2月设立《山西日报》,一年后改名《太原日报》,由阎锡山的秘书方闻掌管。在此期间曾参与主编年版《五台徐氏宗谱》。年,徐永昌任山西省主席后,调徐一鉴任省府荐任秘书,具体工作是起草文稿。年赵戴文继任省主席后,徐一鉴负责监护省府、省主席大印。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机常来轰炸太原,徐一鉴奉命疏散回老家。徐一鉴晚年体弱多病,年病逝于太原,享年67岁。

五台县大建安村徐一鉴宅院正房

徐一鉴生性刚直,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崇尚俭德,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一身布衣。他以教书育人为乐,以读书写字自娱。他的言行受到了学生们尊敬。在五台县大建安村徐氏宗祠内,有两幅他的学生徐向前和薄一波的亲笔题词,对徐一鉴表示了缅怀和评价。“纪念徐一鉴先生:一生从事文教事业,培育人才不少。”(徐向前题)“淡于名利、热心教育。”(薄一波题)徐一鉴有四子:长子徐士璋、次子徐士瑞、三子徐士瑚、四子徐士琸。徐士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任国立山西大学的最后一任校长。后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祖统会名誉主任、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等职。

参考资料:年版反《五台县志》、《网易博客·周家巷。

徐士瑚先生

徐士瑚(年1月20日~2年12月28日),字云生,号仙洲。生于五台县大建安村,系五台徐氏大股二十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曾祖知止,祖父学惠,耕读传家。父一鉴为晋之教育界名宿。其幼时,秉承家教,熟读四书,勤敏好学,为家人所重。

年入五台河边私立高等小学;年人太原外国文言学校;年转入阎锡山创办的进山中学。由于品学优异,年8月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入西洋文学系深造。年6月毕业后,随朱自清师并偕学友李健吾坐火车先到巴黎,后与朱师同赴伦敦。北上进入苏格兰四所古老大学之一的爱丁堡大学进修拉丁语文及英国文学诸课。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英国爱丁堡大学

年,复入英国第二所古老学府剑桥大学精读莎士比亚专著,参与莎翁诸学术活动及牛津大学组织之英国文学名著的暑期讲习班。年7月,去丹麦国际学院及德国学习德文。年4月,经瑞士返国回晋。山西当局以其精于外文,乃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英文秘书。但徐士瑚志在献身教育,数月后坚辞斯职,而受聘于山西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青年时期的徐士瑚先生

年抗战军兴,是年冬日军侵占太原后,山大奉令解散,乃去西北联合大学任教。年为了三晋学子的学业,他奔走呼吁,终在陕西三原使山大复校。开始学校校址无着,他不辞劳瘁,敦请陕西教育厅帮助,卒借得三原女中校舍上课;学校缺乏师资,他费尽心力求援于国立大中学校支持教学;校招新生大皆流亡学生,衣食皆艰,他乃多次造访教部,求得学生资金。当时学校既无旧日档案,又无图书仪器,他亲赴西安、汉中、三原等地,搜购教本,广购图书,供作教用。

年,新生已至百人,为抵制国民党及三青团,以及地方势力之干扰,他以教务长、代校长的身份,带领山大学生艰苦地辗转陕之宜川、秋林及韩城等地上课。抗日战争胜利山大迁返太原后担任校长在日据时惨遭破坏、千疮百孔的原山大校址开始复课。他不顾体弱多病之躯,多次奔走京沪,申请复校教学经费,解决师生员工生活待遇,以及师资深造提高诸问题,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办学信念,抗起了山大校牌,使山西大学没有因战争而消失!

从青年时期至晚年,他一贯保持书生本色,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特别是他不攀权贵、不畏权威的精神,久而弥坚,为众景仰。众所周知,他为阎锡山之姻弟,但在主持山大校政期间,多方掩护进步教授,多方抵制阎的民族革命同志会、国民党三青团势力在山大的发展。他公开宣称:“山大是高等学府,培养人才,不培养奴才!”因此阎对其极不满意,然以其学界威望,亦无可奈何。

年山西晋中解放战争期间,他盱衡大局,毅然同情和支持学生迁校之请,并带领学生离并共赴北平,使学生避免了当阎的炮灰,并使学生参加了北平大专院校学生轰轰烈烈的“反迫害,反饥饿,反内战”的革命运动。年元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蒋介石曾派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陈雪屏亲到北平,敦劝并动员在平的14所国立大专院校校长和知名教授离平南飞。当时专机已经备妥,北大、清华校长胡适与梅贻琦两家乘第一架飞机离平;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敦礼一家乘第二架飞机离平,当此诸大学校长,教授纷争南飞之时,唯独山大校长徐士瑚与艺专校长徐悲鸿、农业大学校长金善宝坚拒离平。面对世界日报的记者,他义正辞严地说:“我是一校之长,我不能离师生而他去,我要同师生共命运,使师生有所依托。”

他的这一正义举动,深得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高教接管部部长张宗麟的赞赏。张在东交民巷山大文法学院临时院址举行接管仪式时说:“徐士瑚先生是高教界有威望的人士,应继续主持山大校政。”由于他身弱多病,乃于年7月辞职,由邓初民先生接任校长。忆昔早年就读清华,留学英、德,回国后执教于西北联大和山西大学两校,年秋山大复校后主持校政,前后历时10年,辗转各地,几经波折,沧桑迭变,含辛茹苦,备尝艰困,直至新中国建立,将山西大学安返太原,交给人民政府手中。

年10月,北方交通大学在京成立,徐士瑚乃受聘交大教授,曾任基础部主任。全国解放后,为报答党和政府的知遇,勤奋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外语水平,以他英、德、俄数种外语的丰富知识,执教于北方交通大学近40年。

其间他除为学生授课外,还为中青年教师辅导外国文学名著。并将课余时间全部用在从事英文、俄文诸名著的翻译以及著述文豪生平和文学论文上,共计多万字。他以俄文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别德内依》《契诃夫》《莫里哀》4个专集;以英文翻译出版了《西欧戏剧理论》《莎士比亚悲剧研究》;年复与清华同班同学曹葆华合译出版了《高尔基文艺书简》以及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通信》。其译文流畅,译义清新,书出版后风靡一时,重版多次,为广大读者所喜读。

他一生热爱乡土,钦佩先贤,在交大时期,他撰文表彰过三晋学人张籁、李健吾、作家石评梅,讴歌了辛亥革命志士续西峰、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君宇、徐向前及共产党人杜任之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号召,积极参加历次政治运动和理论学习,去首钢与工人同劳动,去农村与农民共“三同”,并不顾年迈体弱,到河南参加铁路桥梁的修建工程。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虽曾遭受无辜批斗,始终无怨无悔,诚心诚意。放下知识分子架子,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徐士瑚一生清风两袖,极少积蓄,北平和平解放后,为支援国家建国初期之困难,慷慨捐献所积元并将北平帽儿胡同小院一处并献给政府接管公用,深得学校和乡亲的好评。年初,鉴于徐士瑚解放前后为高等教育所做出的贡献,经中共中央顾委薄一波副主任等老同志推荐,当选为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参加政协教育、文化两组活动,曾先后至豫、陕、晋三省诸地进行教育改革和文化遗址古迹的考察。在历次会议上,对国家教育、文化、科技等有关问题,勇于建言,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60年代浩劫中的古建筑,古文化遗迹的破坏极为愤慨,表达了一个爱国者的家国情怀。

年至年,他复应山西省政协之聘,任祖国统一委员会名誉主任。以其在海内外特殊的声望和人事关系,加强了海外三晋人士和英美以及港澳台亲朋挚友的密切联系。并经其建议,山西省政协组织了去美访问团,看望了居美晋籍各界人士,宣传了党的各项政策,联络了海外思亲念祖的游子情感,扩大了山西省党和政府,政协的政治影响。

此后海外乡友陆续归来,他们回晋或参观、或访问、或讲学,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发展建设成就之巨大变化,受到极大鼓舞,增加了对祖国的亲和力与向心力。这和徐士瑚的影响和贡献是分不开的。徐士瑚对家族事业也非常关心。

他对本族十五世祖徐继畬尤为敬重。徐继畬系晚清名臣,是中国近代“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其《瀛環志略》不仅是重要的地理著作,更是重要的思想启蒙著作。徐士瑚在80年代初期就撰长文论述继畬祖的道德、文章和事业,还靠个人海内外有志之士搜集资料,捐钱捐书,并倡导呼吁成立了忻州徐继畲学术研究会、五台徐继畲纪念馆,成功的在太原、北京举办了徐继畲生平文物展,深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许。

年,徐士瑚与徐向前元帅达成一致意见后,又积极联络山西省各级政府协调家乡徐氏宗祠的管理事宜,通过县、乡、村三级座谈会,最终使徐氏宗祠的管理权重新回到徐氏族人的手中,为散居各地的徐氏宗亲寻根问祖以及家族团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年开始一直到年,徐士瑚总结自己一生经历,亲撰《九十自述》。年后,由于年事渐高,乃陆续辞退教学及社会各兼职务,安度晚年。

在90高龄身体、目力不济之情况下,尚怀念老友撰文多篇,情感深挚,读之动人。伏案写作整理出其70年来的近百万字的两卷著译选集,并经薄一波同志亲签书名,先后正式出版。

徐士瑚忠厚传家,伉俪情深,子女恭孝,并各有其事业成就,深得亲朋高誉。其以廉洁自持,淡泊名利,一生蔬食布衣,宽厚待人,处逆境而坦然无怨,治学问则不畏攀登,厚德载物,与时俱进。后虽卸重任,年届九五高寿,但忧国忧民之心未减,爱国爱乡,兴国富民之心常萦于怀,其忠党爱国,默默无闻,老而弥坚之壮志豪情,光彩照人,为世钦崇,永远楷模后生,育哺后代,诚是芬芳桃李满华夏,博学清誉一学人。2年12月28日,徐土瑚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徐士瑚一生常念报国,殷盼统一,忠党敬业,德隆望尊,遗范垂后代;终生从教,为世育才,春风化雨,山高水长,良模誉学林永远值得后辈学习。(本文根据李蓼源《遥寄哀思远悼英魂追念山西大学原校长徐士瑚先生》一文编写。李蓼源先生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原院长。)(文图编发胡立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