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守卫母亲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仍旧面临生态破坏现象多发频发、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工程项目缺乏后续管护等隐患   

黄河壶口瀑布上出现的彩虹(年3月22日摄)曹阳摄/本刊      深秋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驱车多公里,从河南省郑州市郊的花园口,逆流而上至甘肃省兰州市,看到黄河水携万钧之势冲入深山峡谷,又在沃野平原缓缓流淌。在河水连绵不绝的滋润中,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恢复,河滩地区形成许多绿洲,水鸟飞翔其间。      在黄土高原,大地的色彩正在由“黄”变“绿”。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提供的卫星遥感图对比显示,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显著。      记者实地走访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沿黄9省区调研发现,随着近年国家对黄河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退化等问题明显好转。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目前黄河流域生态破坏现象仍然多发频发,部分区域面临水污染防治压力大、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山洪沟道治理任务落实难等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期待:国家尽快统筹全流域发展规范,建立“大黄河”保护机制,推动全流域协同治理,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流域共识      在准格尔旗砒砂岩治理区,记者看到五彩的砒砂岩披上了由沙棘、油松、山杏织成的外衣,片片绿色掩映着黄色和红褐色的土地。准格尔旗水利局副局长武志强说,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准格尔旗的水土保持治理程度达60%,植被覆盖率达74%。在甘肃省会宁县,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树林中不时有野鸡飞过,见到人也不躲避。      水土保持让延安空气质量明显转好,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年的天增加到年的天。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曾经贫瘠的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部门发布的长期监测结果,过去一年间,在延安子午岭林区平方公里监测区域内,共拍摄到华北豹个体数量至少28只,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豹密度最高的区域。      在黄河入海口,曾经贫瘠的盐碱滩,正在成为鸟类“国际机场”。记者进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时看到迁徙的鸟群,随处可见大天鹅、野鸭、丹顶鹤等保护鸟类。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中心赵亚杰介绍,保护区内鸟类由年的种增加到目前的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9种增加到1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增加了10种,保护区成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也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      记者在黄河沿线省区调研发现,黄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治理和利用黄河的头等大事成为流域内的共识,各地不断加大黄河水质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污染防治,为黄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      科学治理水土流失。青海是黄河水源地,曾经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青海黄河流域总面积15.31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6.02万平方公里。年青海不断加大水土保持工作。      青海水土保持局副局长曹江源说,通过科学治理后的项目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0%~70%,土壤侵蚀量减少50%~60%,植被覆盖率增加15%~25%,不仅极大地改善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同时也造福了两岸群众,当地粮食单产提高25%~30%,人均纯收入增长20%~30%,项目区水源涵蓄能力增强。      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总工程师党维勤说,以前20毫米降雨黄土高原上就会有径流和泥沙的沟口,现在50毫米的降雨也不会有,生态环境确实变好了。      从严遏制黄河水污染。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连兵介绍,黄河甘肃段共公里,流域面积大,人口较多,经济较为发达,曾经面临较大的污染压力。从年起,国家每年投资四五亿元用于河流治理,加大河道清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成果显著。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杨波说,“十三五”以来,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黄河甘肃段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改善湿地环境。黄河河口三角洲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湿地,曾经这里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兔子不拉屎,雁过不留声”。自年实施湿地恢复以来,自然保护区加大湿地保护工作,目前已恢复湿地30万亩。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湿地保护区成为了“天鹅湖”。这里有万亩芦苇荡,每到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就会到这里越冬,年到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白天鹅已有近只。      仍面临四大难题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黄河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中仍然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生态破坏现象仍然多发频发,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差,改善难度大。随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不断突出,近些年黄河生态破坏案件多发,导致了黄河河道和湿地生态面临无序的严重破坏。年河南省检察机关和水利部门曾合作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的专项行动,仅黄河河南段就发现破坏黄河生态的违法案件线索余条。      河南省检察机关收集梳理的线索显示,破坏黄河生态的违规项目五花八门,包括滩区及湿地保护区内私建养鱼池、养猪场、大棚、铁皮房,私排生活污水、倾倒生活和建筑垃圾、乱占堤坝建市场、采砂等。这些项目中,有些规模开发的违建项目“不好拆”,有些涉及滩区群众民生易遭群众阻挠,许多部门“不敢惹”,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在沿黄不少省份,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占用河道堆放固体废弃物、污水泥浆直排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久拖不决,治理难度大。      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用水难以保障,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压力大。以甘肃省为例,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用水总量38.56亿立方米,以全省44%的自产水资源,支撑全省70%的人口和耕地,已近国家“八七分水方案”分配的30.4亿立方米耗水指标,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缺水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目前,现状流域缺水量3.38亿立方米。预测年缺水量10亿立方米、年缺水量15亿立方米。      生态用水短缺导致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在黄河河口地区,由于黄河主河槽、滩地与整个三角洲缺少相应的横向连通机制以及刁口河这一备用流路无充分的行水量,导致黄河三角洲绝大部分区域湿地无法实现与黄河的水系和地表径流连通,滩涂湿地受损仍十分严重。记者了解到,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形成的“红地毯”景观,近30年面积萎缩了78%。      在不少沿黄省份,由于水电开发、河道采砂、河流直排、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重点问题依然存在,且有些地方较为严重,导致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压力突出。      三是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甘肃省水利厅水保局副局长何海涛表示,甘肃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占省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73.40%,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目前,初步治理6.35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59.29%,有4.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治理,部分已治理区域由于治理标准低,整体效益和综合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      一些地区梯田荒废,绿山被“剃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党维勤说,虽然近年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但必须要意识到生态治理正处于爬坡期。      记者在陕西采访发现,一些地区大量开山建梯田,但又大量荒废。记者在延安市吴起县、延川县、宜川县等地看到,不少绿起来的山顶上被剃了秃头,有的种下了稀疏的果苗,有的只是平整了土地,山顶的林草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党维勤说,梯田本是一项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但现在在陕北地区由于农村人口外流等原因,梯田荒废现象普遍,对原始地貌造成严重破坏。以前修建梯田的标准取决于推土机的标准,但现在很多使用上了大型挖掘和装载机,“挖多宽多高没有概念,全凭老板的感觉,浪费太大。”党维勤说,今年榆林市横山区又要建40万亩梯田,在这么多梯田荒废的情况下,再大规模建设是否有必要,值得探讨。      四是山洪沟道治理任务落实难,工程项目后续管护面临难题。      黄河沿线山洪沟道治理任务重。以甘肃省为例,黄河干流及渭河、洮河、泾河、大夏河、马莲河等主要支流防洪治理还存在短板,特别是流域内有防治任务的山洪沟道条,已治理26条,还需治理条、流域面积7.63万平方公里、主沟道长1.85万公里,治理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生态保持、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时有国家和省市支持,但不少项目竣工后的运行管护费用却没有着落,影响治理成果的保持。如造林绿化,后期需要及时管护才能保证树木成活,发挥工程效益,但是目前上级未安排相关资金,即便是建设资金也存在捉襟见肘的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做过测算,目前内蒙古人工种植乔木林、灌木林、飞播造林最低成本分别为每亩1元、元、元,但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实行的中央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亩元、元、元,地方实施工程资金压力较大。      基层水利部门呼吁应重视淤地坝的老化、损坏严重问题。据了解,目前陕北地区沟道水土控制主要依赖淤地坝,高达90%的淤地坝目前已经淤满甚至损坏。由于人口迁徙、种粮效益低、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群众普遍无力维护淤地坝。“有资料显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保存了亿吨泥沙,如任其发展,随着陕北地区降雨量增加,未来涌入黄河的泥沙量将难以估量,必须引起重视。”党维勤说。      共建大保护机制      受访专家表示,近些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沿黄地区达成共识、共同协作的结果。但目前从体制机制上还未建立起全流域的大保护机制,期待未来能尽快推动全流域治理,推动黄河生态环境持续全面向好,守卫好母亲河。      延安市发改委主任张骁卫、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会主席吕卷章等人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统一的“大黄河”生态环境规划指导意见,系统地指导黄河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      不少基层干部希望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工程给予更多的灵活性的支持和政策鼓励,有效减少生态项目推行阻力。鄂尔多斯水利局水保科科长张强说,可考虑在生态环保项目中采取以奖代补、村民自建的建设管理模式,生态治理项目采用与农牧民签署合同的方式,让农牧民充分参与并获得直接效益,调动积极性,增强黄河生态保护的社会力量。      不少基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希望,在推进项目工程时重建也重管,警惕一些生态保持项目因为疏于管理,成为日后黄河防汛的隐患。      (采写记者:张志龙宋晓东任会斌张玉洁邵瑞骆晓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